華盛頓 —
在消失數月後,中國的月度青年失業率數據在新年「完美」復出了。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經統計方法的「調整完善」後,去年12月的中國16-24歲青年失業率為14.9%, 比消失前的數據大幅下降。
去年,在經歷青年(16-24歲)失業率逐月創新高並在6月一度飆升至21.3%之後,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宣布暫停發布該數據。官方理由是統計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新數據立刻引發爭議,經濟學家質疑新統計方法的準確性,也有評論認為官方這麼做僅為數據更好看。廣東獨立人口學家何亞夫告訴《紐約時報》,改變統計方法有助於降低失業率數字,但他認為失業青年人數並沒有減少。《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一些經濟學家對於新數字“仍然摸不著頭腦”,認為這可能對“驅散籠罩在中國經濟上空的陰霾”幫助不大。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對該報表示,這個時候調整計算方式,可能加劇民眾對官方數據的不信任。
數據發布之際,正值北京想辦法提振市場信心、驅散「陰霾」之時。先前諸多媒體報道稱北京嚴控「唱衰」中國經濟的訊息,中國國安部甚至將此類悲觀言論升至「危害國家安全」的高度。中國官方持續表示中國經濟“回升向好”,“仍然是全球經濟成長重要引擎”。
對於青年失業率,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新數據發布當天表示,中國2024年的就業情勢「壓力依然存在」。「但是,隨著經濟回升向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穩就業的正面因素也在不斷積累,我國就業情勢可望保持穩定,」他說。
國人青年失業率的新統計方法做了哪些調整?為何有爭議?中國青年為何就業難?中國政府推出什麼措施促進青年就業?美國之音帶您簡單了解。
做何調整和為何調整?
- 剔除尋找兼職工作的在校學生,僅以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尋找全職工作的青年為統計對象。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16到24歲城鎮人口共9,600萬人。在校學生佔比6成多,近6200萬人,剔除在校學生後,新數據只需關注佔比3成多,約3400萬的非在校青年的情況。
- 增發一個新年齡組--25-29歲勞動力--的失業率。該年齡組先前被納入25-59歲的更大年齡區間。以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每月只發布不包含在校學生的16-24歲、25-29歲、30-59歲勞動失業率。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25-29歲、30-59歲年齡組失業率分別為14.9%、6.1%及3.9%。
- 為何剔除在校學生:中國官方的說法是西方國家學生兼職十分普遍,相對而言,中國在校生兼職的人數較少。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說,把在校學生兼職和畢業後尋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準確反映進入社會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業失業情況。」他認為,分開後,更有利於為這位畢業後尋找工作的年輕人提供「更精準的就業服務,制定更有效、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
- 為何新增25-29年齡層(同樣不包含在校生):官方的說法,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在高校畢業後選擇繼續讀研,25歲到29歲其實是年輕人剛走出校門和畢業一段時間後,就業不太穩定「擇業」階段。「我國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近6成,多數青年24歲時剛畢業不久,尚處於擇業期,有些人未就業或就業不穩定,至29歲時絕大多數已度過擇業期,就業狀況趨向穩定,」康義說。
爭議何在?
- 中國官方沒有公佈新統計方法的完整細節。比如,到底哪些人算是失業族群仍模糊不清。早在去年6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長付凌暉公佈5月份青年失業率時就似乎暗示並沒有把在校學生統計在內。他說,中國16-24歲青年人口約9,600多萬,當中大多是未真正進入勞動市場的在校學生。「進入到勞動市場尋找工作的有3300多萬,這3300多萬當中有2600多萬已經找到工作,約600多萬目前還在尋找工作。目前來看,青年人當中失業的共600多萬。 」
- 新統計方法之下,官方僅公佈去年12月一個月的數據,而沒有重新計算先前的青年失業率,民眾和外界無法將之與歷史數據做對比,因而難以判斷青年失業率是升高還是降低了。
- 將在校學生完全排除在青年失業率統計範圍外的做法與國際慣例不同。國際勞工組織的發言人對《華爾街日報》說,將學生排除在失業率統計範圍之外與該組織制定的衡量標準不符。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失業率為失業人口與勞動活躍人口之比,其中勞動活躍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其中失業人口是指目前沒有工作,但目前有意願且有能力工作,且過去一個月內一直在積極尋找工作的人。
- 《華爾街日報》以美國為例報道說,在美國,如果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內一直在找工作,並能夠在兩週內開始工作,他們即被納入失業青年人口,即使他們是全日制高中生或大學生。如果這些學生沒有在找工作,他們就不會被歸類為勞動活躍人口。(註:聯合國和美國對青年的定義是15-24歲,世界各國定義各有差異)
形勢多嚴峻?
-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中國2024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將達創紀錄的1,179萬人,是2004年的四倍。
- 但同時,中國經濟正面臨自1998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時間最長、程度最深」的通縮,《華爾街日報》引述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報道。通貨緊縮之下,人們對經濟前景信心低落,消費減少,內需疲軟,投資萎縮,企業不景氣,創造崗位少,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中國經濟在疫情後恢復持續緩慢,阻力重重,連去年5.2%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都受到外界質疑。
- 在經濟低迷的同時,教育訓練、遊戲、房地產、網路平台等曾為青年人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領域近年來受到中國政府的嚴厲整頓或打壓,這進一步衝擊了青年人的就業空間。
-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丹丹在去年發表於財新網的文章中指出,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加劇青年失業。「而AI技術暴露度高的職業主要集中在財務、銀行、翻譯和銷售等白領工作,對高學歷衝擊更大,」她寫道。
- 張丹丹另外指出,「在就業市場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會選擇觀望、等待,或暫時退出勞動市場,他們通常被失業率統計忽略,導致對勞動力整體情況的誤判。」眾多媒體報導中國正出現越來越多「躺平」或「啃老」的青年人,因此中國青年的實際失業狀況可能比官方數字嚴峻得多。
政府推出哪些因應措施?
- 中國共產黨黨刊《學習時報》去年5月發文表示「把促進青年就業創業擺在更突出位置」。
- 去年11月16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在記者會上號召「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全面實施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計畫開始實施」。
- 去年9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國教育部、中國共青團中央印發《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當中稱要「在需求端、供給端、服務端三個方面發力,促進青年高品質充分就業。”
- 去年6月,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啟動2023年大學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4月,人社部啟動了「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
- 去年4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穩定“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案計劃,做好2023年大學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工作等,引導鼓勵更多2023年大學畢業生赴基層就業。
- 2022年2月,中國國家發改委等八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範行動力促進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其中提到《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普惠政策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