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硬清零誤春耕 缺種缺肥陷困境 中國恐現糧荒?

新冠疫情中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2020年9月6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強硬清零誤春耕缺種缺肥陷困境中國恐現糧荒?

中國正值春耕,但東北三省,包括產糧大省吉林省因封城和清零措施使得農民面臨返鄉困難、種子短缺及肥料漲價等困境。部分觀察人士說,農耕工作若因防疫而持續受阻,中國今年恐鬧糧荒,尤其俄烏開戰後,中國原從烏克蘭進口的大麥和玉米供給有可能大減。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中共視糧安為國安,因此,春耕短期受阻對長期糧安的衝擊有限。

中國各省進入春耕播種期,但各地動輒封城的強硬清零措施已對農耕工作帶來挑戰。其中,吉林、遼寧及黑龍江東北三省是中國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產區,疫情較為嚴峻的吉林省尤其面臨務農人力不足、種子短缺和肥料漲價等挑戰。

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一家農場內,一位因議題敏感而不願意透露全名的王姓員工告訴美國之音,他所在的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但受疫情影響,“目前肥料和種子確實出現短缺問題,(農業機具用)燃料也變貴許多。”

清零、缺肥缺種衝擊春耕

另一家位於長春市寬城區的家庭農場裡,一名也是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則向美國之音證實,“疫情讓農耕工作受阻”,雖然他不願意多談細節。

而位於德惠市菜園子鎮的家庭農場、一名也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全名的王先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近期化肥價格約漲2成至3成間,但收到當地政府的農資補貼後,目前耕作工作已恢復正常。

綜合吉林省衛生健康委及中國官媒新華社的統計,吉林省自3月以來所累計的確診病例超過6萬人。因疫情嚴峻,吉林省部分農民工一度滯留長春等城市,無法返鄉務農,而且截至3月底,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農民沒有足夠的肥料可用。

為確保“一壟不撂荒”,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已自4月初陸續出台緊急方案,包括集中轉送農民返鄉。根據調度統計,截至4月10日,已有近9.5萬人順利返鄉。另據該廳於4月12日記者會發布的統計,截至4月10日,吉林省種子、化肥、農藥到位率已回到往年水準。“水稻種子到位率達99.3%......浸種量可供1,091萬畝水稻插秧,佔計劃的81.3%。”

相較於全中國平均單日逾兩萬人確診,吉林省每日的確診數約在百來例,黑龍江和遼寧省則更低、只有個位數至數十例,疫情相對輕微。但中國防疫措施嚴格加劇了物流的限制,還是對跨省的農務帶來阻礙。

根據大紀元時報4月7日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黑龍江農民表示,他“去年是(在)吉林省買的種子,吉林省種子表現好,我今天(4月7日)還想給吉林買,(但)過不來了。”

中國國家統計局去年12月初統計顯示,東北三省2021全年產近1.5萬噸糧食,佔全中國產量兩成以上。因此,東北地區的春耕若受到耽誤將嚴重衝擊到中國今年的糧安。

習近平糧安即國安

上海疫情嚴峻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就特別前往一家位於海南三亞的種子實驗室考察,他特別強調“種源自主可控”對糧安的重要性。他說:“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早於4月初,習近平就透過《求是》雜誌,重申糧安是“戰略問題”,也要各級黨政單位扛起糧安的政治責任。他還於三月的兩會中強調“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必須“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位於台北的前台灣世新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吳巨盟(照片提供:吳巨盟)

對此,位於台北的前世新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吳巨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近年的國際緊張情勢和中國境內爆發的最新疫情都讓習近平更關注糧安問題。

吳巨盟說:“2018年之後,川普(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讓中國警覺,美國除了對華為、晶片這種高科技產品制裁之外,會不會連農產品都當作戰略物資來制裁中國?那可能就會形成糧食安全的危機。另外,今年2月發生的俄烏戰爭,引起了近期糧食、農產品(價格)飆漲,甚至帶動通貨膨脹。我們從2022年(中共中央) 的一號文件可以看出,(中國)要控管糧食安全,不要發生'返貧'。”

習近平也曾說過,糧安即國安。而中共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一號文件,也大多聚焦農村農業問題。

中國糧食供應現危機

除了提高糧食自給率,中國向外採購的糧食量也年年創新高。

中國農村農業部統計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農產品進口額達528億美元,同比增長6.2%;2021年的農產品進口額則達2,198.2億美元,年增28.6%。

日經中文網統整官方數據顯示, 2016年至2021年間,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進口額激增2至12倍,而牛肉、豬肉、乳製品和水果類進口額也大增2至5倍。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4月9日更引述美國農業部的預測指出,中國人口只佔全球約18%,但持續囤糧,預估今年中旬前,中國將持有全球69%的玉米、60%的米與51%的小麥儲量。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賀江兵提供)

雖然中國已囤糧多年,但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研判,北京近一年多來大舉向外採購糧食背後的原因,可能和境內加劇的糧食缺口有關。

賀江兵透過電子郵件書面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現在大約需要進口二成糧食,由於種糧食虧損、房地產開放暴利,地方財政對賣地依賴性加強,佔用耕地較多,這一缺口會越來越大。”

台北學者吳巨盟也認為,中國農地持續轉為商用,衝擊到中國的糧食自給率。

他說:“中國這幾年可耕地越來越少,因為很多人改種蔬菜、甚至改種花這種高經濟作物。另外,農地可能變成商業用地,所以中國在2022年的2月開始做了土壤普查,要求全面清查這些土壤到底是如何使用,因為工業發展的關係,有些耕地可能受到污染。”

保糧安中國提升農技、強化金磚國合作

不過,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系教授于曉華認為,中共將糧安放在首位且持續擴大耕地面積,部分省份的春耕或因疫情受阻,但對長期的糧安影響有限。

于曉華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政府說'以糧食安全來支撐國家安全',所以,糧食安全絕對不能出任何問題,甚至比疫情還要高(重要),因為這是共產黨的核心。從今年開始,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擴大耕地面積,尤其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土地的潛能。我覺得,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會產生重大的問題。”

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于曉華(照片提供:于曉華)

于曉華表示,中國糧食的年產量接近6.5億噸,即使數據略有“注水”,這樣的糧食供應也應足夠。至於糧價,中共也有魄力採強力手段來抑制市場的投機行為。

位於台北的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羅竹平也認為,中國不至鬧糧荒,但中國耕地僅佔全球7%,因此必須高效高產,強化育種的技術,才能確保糧食供給。

羅竹平告訴美國之音:“種子是農業最關鍵的技術,而且是利潤最大的地方。它(中國)必須要高效高產,(使用)耐病蟲害、少用水的種子。在最少土地長出更高比例的糧食的話,就可以讓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台灣學者吳巨盟也說,為了保糧安,中國已加強與其他金磚四國的糧食貿易。

金磚五國(BRICS)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加總的耕地面積和榖物生產量佔全球大宗。

吳巨盟說:“金磚五國灌溉面積有(佔全球)50%、有(佔全球)40%的穀物生產面積,所以金磚五國如果進一步強化(糧食貿易)相互合作,有助於解決中國糧食缺乏的問題。”

繼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四國於2010年簽署《莫斯科宣言》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後,中國作為今年金磚國家的主席國,已將減貧和糧安列為會議重點之一,並將促進五國間的農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