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登場 經濟專家指中國GDP今年難保五

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和人大年會將分別於週五(3月4日)和周六(3月5日)開幕。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兩會登場 經濟專家指中國GDP今年難保五

北京政壇的年度重磅會議“兩會”—全國政協和人大年會將分別於週五(3月4日)和周六(3月5日)開幕,中國總理李克強預計於週六人大會議中發布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各界預測,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率(GDP)目標可望訂在5-5.5%間,這將是中國數十年來最低的增長目標。不過,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今年面臨來自內外部的挑戰非常嚴峻,5%的GDP目標仍訂得太高,可能很難達標,尤其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推估,中國經濟今年可能只有3-4%的增長率。

中國總理李克強每年在人大會議上所公佈的經濟增長率(GDP)目標,是外界觀察官方對當年度經濟發展的信心指標。目前包括華夏時報和中國證券報等官媒,依據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的估算,都預測中國國務院會將今年的GDP目標訂在5.5%,或以5%為下限,換句話說,相較於去年GDP目標訂在

6%,但實際增幅卻達8.1%,中國經濟今年最重要的使命將是保五。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早於去年底就提出,中國經濟今年面臨“三重壓力”,分別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經濟成長預期轉弱”,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擴需求”、“調供給”、“穩預期”的三重應對舉措。

若這些景氣刺激對策奏效,中國或可將今年的GDP維持在5%以上的水位,但這將是中國數十年來最低的GDP增幅。

凱投宏觀推估:今年實際GDP增幅3-4%

不過,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威廉斯(Mark Williams) 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今年很難要保五,除非進一步放寬財政政策,刺激已經從谷底回升的消費來達成,否則就是直接宣布達標,反正中國的官方經濟數據大多帶有水份。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宋錚於2019年底發布的研究發現,中國地方政府普遍虛報經濟數據,根據他的估算,中國於2008至2016年間公佈的官方GDP增速每年平均高估1.7個百分點。

威廉斯表示,中國今年面臨的經濟利空不少,特別是房地產不振,投資額可能持續走滑,出口前景也疲軟。

威廉斯說:“總體而言,我仍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將持續走弱。雖然官方數據直指中國經濟可以有5%的增幅,但實際成長增幅可能只有3-4%。”

內需、出口皆不振 GDP難保五

在美中經貿關係方面,威廉斯認為,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漸趨強硬,雖然持續對中國商品課徵關稅並不一定有效,但美國還是會根據貿易法的“301條款”,緊咬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侵權,並持續祭出多項製裁措施。

至於俄烏衝突,他說,中國作為俄羅斯盟友的處境也很尷尬。目前不管是歐美等北約國家、還是亞洲國家對烏克蘭的局勢越來越同情,如果中國暗助俄羅斯規避來自西方民主陣營的製裁,可能最終也會招致同樣的製裁。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也認為,中國GDP今年要保五,得克服很多挑戰。

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低估了內部的三重壓力,尤其是經濟預期轉弱的壓力可能嚴重影響企業投資的意願,另外,它也似乎未將俄烏戰事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納入考量。

他說,中國經濟必須維持在5-5.5%的增幅,才能帶動內需、支撐就業和發展內循環,但眼前要達標的利空因素太多。以外貿為例,中國並未完全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採購目標,因此,美國未來對中國所採取的製裁可能一波接著一波,而美中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等衝突今年也可能加劇。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僅完成了57%該協議所議定的美國產品採購目標。

美中關稅、貿易、科技戰恐加劇

劉孟俊說:“科技上的製裁還是越來越大,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可能晶片上封鎖還是蠻強的。因為這個晶片上的封鎖可能會影響到國內發展它電動車的一些可能性,所以也會有一些連動上的一些關係。”

除了對美出口的受創,中國的出口訂單和供應鏈隨著東南亞國家的疫情好轉,也可能流出,轉往東盟(ASEAN)各國,這將嚴重衝擊到今年的出口。

劉孟俊說:“去年疫情在東南亞爆發時間是比中國晚,東南亞、東協(東盟)那些國家的外銷訂單就轉到中國去,所以中國經濟增長還能夠保持一定的熱度,是因為這個轉單效應,(今年)這種轉單效益勢必因為東協那些(國家)疫情管控得好,很多訂單還是會回流。不僅是回流,而且它供應鏈會轉移到東南亞這邊,(這)可能是中國必須要面對,因為RCEP簽訂了。”

RCEP的全名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中國與亞太區14個國家所達成的貿易協定,今年1月1日生效後,成員國間90%以上的商品最終將享有零關稅,有助於各成員國間的出口往來。由於中國製產品仍遭美國關稅制裁,因此,外銷製造業已出現將訂單和供應鏈撤出中國,轉往其他亞太國家的跡象。

俄烏戰事對中國是利或弊?

劉孟俊還說,俄烏局勢若持續延燒對中國也不利。首先,中國和俄羅斯於2月初簽訂了新的原油和天然氣採購合約,“價碼還蠻高的,這等於把它的外匯流出,講難聽一點,在資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

但烏克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很重要的糧倉,若戰事拖久了,中國的糧食安全也恐面臨風險,再加上,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糧食收成越來越難預測,中國未來如何力保14億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也是一大挑戰。

不過,位於北京的致遠國際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欣認為,俄烏衝突目前對中國影響還有限,且擴大的可能性不大,但若真的擴大,中國經濟確會被拖累。各國紛紛對俄羅斯祭出製裁,本質上對中國不是好消息,但他認為,歐美現在不會制裁中國。

王欣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的採訪表示,歐美需求旺盛下,中國今年出口預計還是高速增長,因此官方設定5%以上的GDP目標屬合理,但內外部形勢複雜,實現起來也不輕鬆。

王欣說:“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三大壓力最主要是民營企業投資和市場消費不足...化解方法:一、進一步明確改革開放大方向,改善經濟大環境,堅定企業投資和經營提供信心;二、加大財政投入,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三、疫情管控措施應該有些新思路;四、鼓勵加強出口。”

寬鬆貨幣、財政政策以刺激景氣

王欣認為,中國應會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多次降息以達總降息0.5%的空間,也會繼續減稅,雖然效果有限,此外,若疫情9月前仍控制得當,消費應有報復性反彈。不過,中國的就業壓力大,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也持續浮現,加上靈活就業機會減少,這都是很大的挑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中旬宣布,截至去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不過,中國網民多數認為這是美化失業率的說法,多位網友在微博留言稱,靈活就業說法“自欺欺人”、或“真會造詞,漢字都被污辱了”。還有一位網友直指:“臨時工說成靈活就業,實際就是沒有固定工作...沒有固定收入。”

根據官方最新統計,中國去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只有5.1%,但外界普遍認為數據嚴重低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也曾於去年底透過網路調查推估,中國失業率應高達15%,另有5%處於半失業狀態,也就是總計約有1億人失業。隨著今年有高達1076萬高校畢業生投入“史上最難的就業季”,失業率攀升的風險頗高。

史上最難就業季到來

中華經濟院的劉孟俊認為,靈活就業應該不受官方青睞,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追求“脫虛向實”的經濟走向,較注重實體經濟,對壟斷問題叢生的網絡經濟則持續打壓。因此,北京今年應會盡力讓跨國企業願意繼續留在中國經營,除了穩就業,也可保出口。而為了救經濟,今年對民企的整頓也會緩和下來,因為到年底的二十大開議前,中共一切將以“穩”字當頭。

他還說,貨幣和財政刺激外,官方也應會持續加碼擴大基建或新基建,如打造智慧城市,用“政府下單採購”的方式來救華為等被列入美國黑名單的中企。

相較於三位經濟專家都認為,俄烏戰爭對中國經濟是弊大於利,目前居住在倫敦的香港恆生大學客座副教授吳明德則認為,西方陣營仍要靠中國居中對俄羅斯調停,因此未來一年內,西方不會有任何制裁中國的措施,相反地,習近平本人和中國的人民幣已經因為俄烏衝突而漁翁得利。

吳明德告訴美國之音:“俄羅斯已經被踢出全球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未來僅能仰賴人民幣跟其他國家交易。當然,其主要貿易夥伴也是中國,這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吳明德說,中國為了實現2035年GDP倍增,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目標,每年都必須達到至少4.8%的GDP增幅,不過,由於俄烏戰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已經下調今年全球的經濟展望,因此他相信,李克強應該也會下調GDP目標,彈性設在4.5-5.5%的區間。他還說,數十年來,中國所設的GDP目標都會達標,只是中國的經濟數據也一向參有水份,不盡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