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華文報紙為希望看到地方新聞的海外華人填補空白

西雅圖華文報紙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西雅圖華文報紙為希望看到地方新聞的海外華人填補空白

創辦一家報紙並不容易,但1982年,當吳靜雯(Assunta Ng)準備創辦《西華報》(Seattle Chinese Post)時,她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從台灣訂購的中文打字機在運輸途中丟失了。

這些打字機最終在西雅圖港出現,距離這份報紙的出版還有八天的時間。訓練打字員使用這個難用的設備的時間很短。

但他們完成了任務,吳靜雯說。 1月20日凌晨,《西華報》正式付印,成為1927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第一份中文報紙。

四十年過去了,這份報紙每週的發行量為數千份,但這個小發行量掩蓋了它作為美國為數不多提供地方新聞的獨立中文報紙之一的重要性。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一份報告顯示,普通話和其他中國方言合起來構成了美國第三大最常用語言,講這些語言的人數約為350萬人。

雖然《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報紙都有中文版,但它們通常不提供超本地化的新聞。

這正是《西華報》和紐約華人資訊網(NYChinaRen)的切入點。

兩者都報導典型的社區新聞——當地政治、犯罪、天氣、商業和文化的混合體。

這種關注是把他們與美國更廣泛的,儘管仍很狹窄的中文媒體格局區分開來的地方。 《人權觀察》的研究員王亞秋說,美國的中文媒體格局在政治上兩極分化。

一些中國新聞機構與北京有聯繫。另一些則得到了反對派的支持,比如《大紀元時報》。據報導,《大紀元時報》與聲稱受到北京迫害的有爭議的宗教運動法輪功結盟。

王亞秋說,要找到準確、沒有偏見的媒體是一個挑戰。她說,雖然有中文版的美國媒體提供獨立的報導,但它們的報導不一定針對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受眾。

像《西華報》和紐約華人資訊網這種都以中文出版的為數不多的中文媒體,讓我們得以一窺美國獨立、公正的中文媒體的風貌。

在西雅圖,吳靜雯為她報紙的獨立性和中立性感到驕傲。

在創辦《西華報》之前,西雅圖龐大的華人群體會聚集在西雅圖唐人街的公告欄前,獲取最新的消息。從中國來到華盛頓上大學的吳靜雯想填補這一空白。

當地社區最初對吳靜雯的報紙持懷疑態度,直到她向他們保證,報紙將保持政治中立。

“我們既不親台,也不親中,” 吳靜雯說。 “我們想要服務這個社區,我們想要寫故事,我們寫其他報紙無法看到的故事。”

這種對當地的了解以及與西雅圖社區的聯繫始於1983年,當時有13人在一家賭博俱樂部被殺。

“主流媒體——我不能說他們沒有報導我們的社區——他們報導了,”吳靜雯說。 “但他們總是喜歡用食物來展示我們。所以我總是嘲笑他們。‘天啊,我們看起來就像一個飢腸轆轆的社區’。你總是寫我們有關食物的東西,別無其它。現在又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全州最大的一起謀殺案——而你卻不知道怎麼報導。”

“一夜之間,有很多主流媒體打電話給我尋求幫助,因為他們無法與唐人街的中國移民交流,”吳靜雯說。 “我就像是我們社區和主流媒體之間的一座橋樑。”

《西華報》是一個異類,但吳靜雯並不這麼看。對她來說,它的中立並不是一個政治聲明。她認為,《西華報》首先是一份地方報紙,一份碰巧以中文出版的報紙。

“我們是一家美國報紙,只不過是用中文寫的,”吳靜雯說。

在領導紐約華人資訊網時,程益中也受到類似因素的驅使。 他曾經在中國的國營和私營媒體中工作過,在2004年因受到腐敗指控而被捕,一個被廣泛視為對他直言不諱的報導進行報復的舉動。

對程先生來說,在中國坐過牢的這段經歷已經成為過去。 “這對我沒有什麼影響,”他在 11月告訴美國之音。 “這只會讓我更加堅信,我們媒體這個職業,這個行業的極端重要性和它的價值。”

自紐約華人資訊網2019年成立以來,程益中一直擔任主編,直到今年1月辭職,理由是“政治風險和壓力”,但他在一份聲明中重申,該網站是獨立的。對他來說,媒體在報導當地華人社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社群中發生的一些新聞也未必是能夠成為美國主流媒體報導的。但我們特別關心 ,”他說。

北京的影響力

過去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擴大它對全球媒體的影響力,利用培訓機會、內容共享協議、安排媒體旅行和提供資金,試圖討好外國媒體,與此同時限制和驅逐外國駐北京的記者。

包括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在內的專家認為,中國利用這種策略影響全球媒體報導,使其有利於自己。

《人權觀察》的王亞秋說,北京也做了類似的努力,“通過擁有這些報紙或讓與北京關係密切的商人購買這些報紙”來影響紐約和其他城市華人擁有的媒體。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在發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中國媒體“不應被認為是中國政府主導或乾涉的”。他補充說,“中國政府支持中外媒體加強合作。”

與講普通話的觀眾引起共鳴可能會帶來挑戰,包括是否通過很流行的應用微信進行聯繫。

在全球擁有超過12億的月活躍用戶,這個中文社交媒體、信息發送和支付應用程序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它也在北京的審查人員可以觸及的範圍之內。

人權組織提到了諸如對政府和人權的批評等敏感話題在這款應用上是如何被壓制的。

密歇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鄒勝表示,微信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取捨。中文媒體(通過它)可以獲得更多的讀者,但這是以犧牲編輯獨立性為代價的。

鄒勝說:“如果你想迎合華人社區的需求,那麼你就不可避免地必須使用微信。”

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否認北京審查網絡內容,並表示“中國人有廣泛的渠道”獲取網絡信息。

據程益中說,紐約華人資訊網的網站在中國被屏蔽,但它有兩個微信公眾號,用戶約為25萬人。這些公眾號充當新聞門戶或博客頁面,微信用戶可以訂閱。

吳靜雯決定不在微信上傳播《西華報》的內容。

但是,儘管在數字時代面臨需要調整的挑戰,地方新聞仍然是這兩家媒體的核心。

鄒勝說,儘管美國的一些主流媒體也用中文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密切關注海外華人社區發生的事情。這使得當地的語言媒體變得更加重要。

“身份——這種歸屬感,這種紮根感——是他們消費媒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他說。 “身份政治對於理解人們為什麼想消費中文媒體至關重要。”

正如吳靜雯所說:“人們渴望獲得信息以及社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