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11月2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謝振華被問及有關中國近幾個月中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以及這場能源危機會不會加快中國投資可再生能源的計劃。
從9月下旬起,電力短缺現象席捲了半個中國,迫使工廠、商店和家庭配給電力,某些省市甚至是直接大面積停電。
當時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市參加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的解振華解釋說,電力短缺是燃煤發電廠減少電力供應的結果。
他補充說,煤炭價格上漲但電價沒有上升,所以發電廠考慮到經濟效益就減少了煤電的產出。
以上解釋是對的。但是解振華接著說道: “另外也看到了中國確確實實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我們在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嚴格的控制煤炭和煤電。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各地落實得很認真,所以出現了在執行的過程當中有些一刀切的這種現象…這也說明我們認認真真地是在做這件事,從兩方面來看。”
以上說法則是錯誤的。事實上,中國近幾個月中一直在通過加大煤炭產量以解決電力短缺問題。
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1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煤炭產量為3.6億噸,創六年曆史新高。而與此同時,中國又在COP26氣候峰會上承諾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峰會上達成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標榜為煤電的“喪鐘”。
中國生產和燃燒的煤炭量已經超過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但為了扭轉煤炭短缺的局面,中國下令煤礦年增產2.2億噸煤炭。
中國國家發改委要求所有煤礦在2021年最後一個季度盡可能增產,並禁止煤礦關停。
中國金融數據和信息公司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顯示,中國也增加了煤炭進口,並批准一系列新的煤炭項目。中國在10月採購了2,690萬噸煤炭,較去年同比增長96.2%。路透社八月底援引綠色和平組織的話報導稱,中國各省計劃建設發電量總計超過100千兆瓦的新的煤炭項目。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首席分析師柳力在《外交政策》雜誌中寫道:“(這場電力短缺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國仍然高度依賴煤炭。” 燃煤電廠發電量佔中國發電量的70%以上。
“減少煤炭*需求*的努力不會導致*供應*短缺,” 對於解振華試圖重塑這場電力危機的話語,柳力在推特上進行了反駁。
柳力表示,中國的煤炭短缺是因中國政府在COVID-19疫情經濟恢復初期著力推動能源密集型行業所造成。這些努力包括在煤炭價格飆升的情況下強制實行低電價。
儘管中國政府宣揚疫情后經濟的“綠色復甦”,但能源密集型的建築業和重工業在中國最初的經濟復甦中發揮了主力作用,致使中國的煤炭需求在2021年上半年增長11%。全球對中國商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也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全球最大製造業中心的電力需求。
柳力也指出了中國政府的市場干預從中扮演的角色。他寫道:“受監管的電價旨在保護電力用戶免受價格波動風險--這種補貼以發電方(的經濟利益)為代價。”
“正如我不斷強調的那樣,中國支持煤炭的利益集團在把煤炭和電力短缺說成是由氣候或清潔能源政策造成的這種虛假敘事方面極為成功,儘管事實和邏輯顯示正相反的情況。”
11月13日,在各國就《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進行談判之際,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談判代表在談判的最後一刻要求修改有關淘汰煤炭的相關措辭。公約草案中原為“逐步淘汰有增無減的煤碳發電和化石燃料低效補貼”,但在最後通過的本文中措辭變為“逐步減少”煤炭使用。
COP26氣候峰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在公約通過後的第二天表示,中印兩國“必須向世界上最易受氣候影響的國家解釋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