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生:戴口罩為他人防護,個人防護重“勤洗手”

N95 口罩(鴨嘴狀)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醫生:戴口罩為他人防護,個人防護重“勤洗手”


美國衛生官員星期五向公眾推薦,美國民眾可以戴非醫用外科口罩,以防止新冠病毒的傳播。美國醫生表示,衛生防疫部門目前提出的戴口罩建議,是出於保護他人的理念,個人防護仍然強調“勤洗手”。

特朗普總統4月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這項新的指南。新指南是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提出的,特朗普強調,這項指南只是建議,民眾在自願的前提下,可以佩戴非外科口罩外出。特朗普並且表示,他本人目前還不會遵循這項指南。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民眾就在社交媒體上,對美國不提倡民眾戴口罩的做法,提出激烈的批評與擔心。來美國的亞洲訪客和在美國的亞洲和中國留學生有人戴口罩外出,造成與當地文化的衝突,甚至因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引發種族仇恨事件的發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聖-盧克大學醫院麻醉醫師王海鷹(Dr. Hai Ying Wang)對美國之音說:“美國一直不提倡民眾戴口罩的理念,是和我們醫院的理念一樣的。醫生護士戴口罩,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保護他人。美國甚至不提倡醫護人員在正常工作環境中戴口罩,是基於做手術時戴口罩是為了保護病人的理念。”

王海鷹醫生解釋說,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確定自己是健康的情況下,不需要戴口罩;如果你生病了,到醫院或診所就診,如果醫生認為你應該戴口罩,會建議你戴口罩。更重要的是,醫生並且會要求你呆在家裡,不要到公共場所,以免傳播。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直提倡,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王海鷹醫生說:“現在新冠病毒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沒有病,沒有被感染呢?即使是經過檢測,有人也可能呈假陰性;另外還有些無症狀感染者,這部分人可能會佔20%甚至60%。”現在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你怎麼去保護別人呢?所以現在美國衛生防疫部門開始推薦民眾去公共場所戴口罩。但推薦民眾戴口罩的出發點,仍然是為了保護他人。

美國衛生防疫部門關於戴口罩的指南,推薦的是非“外科口罩”。美國的一線執業醫生,向美國之音解釋了幾種不同類別醫用口罩的功能與區別。

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

女醫護人員戴著外科手術口罩

外科口罩最外一層必須有防水功能;中間一層化纖主要是過濾比較大的顆粒(particle),許多細菌可以被擋住,還有空中的漂浮的其它臟東西;第三層是棉質的東西,主要是為了舒適,不讓水分(moisture)造成不舒服的感覺。

賓州聖-盧克大學醫院王海鷹醫生說:“手術中醫護人員戴口罩的主要目的,不是保護我們自己,主要是保護病人。比如,如果醫生在做手術時打噴嚏,細菌和臟東西會噴到病人創口。病人自己身的細菌不容易引起感染,反而是別人身上的細菌會讓病人感染。”

王海鷹同時表示,儘管外科醫生做手術時戴口罩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病人,不是保護自己;當然外科醫生也有被病人感染的可能性,比如血液、尿液等體液濺到醫生的口罩上。 “這就是為什麼外科口罩需要防水功能。”

N95口罩

N95 口罩(碗狀)

嚴格意義上說,N95口罩並不是專門的醫用口罩;因為N95口罩的用途主要是一些職業的防塵需要,其標準並不是衛生部門的食品與藥品監管部門製定的。

華盛頓州全科家庭醫生聖西睿智(Dr. Richard Saint Cyr)說:“真正的N95口罩,技術上稱為'呼吸器',具有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的嚴格定義。該研究所對美國的口罩進行評分:N95必須能夠過濾空氣中至少95%的小於300納米(0.3微米)的顆粒。這包括漂浮在空氣中的一切顆粒,包括細菌、碳煙灰、花粉、柴油尾氣、病毒等。”

賓夕法尼亞州的麻醉醫生王海鷹說:“一般的外科手術是不需要N95口罩的。”

王海鷹解釋說,醫院裡有三個防禦級別:一種是接觸隔離,觸碰或沾上能夠感染,這種情況一般外科口罩就可以;如果是防禦飛沫,當飛沫可以感染時,這種情況外科口罩也足夠了;只有在病毒可能空氣傳染時,(中國叫“氣溶膠”感染),這種感染方式,一般外科口罩防護就不夠了,這時才需要N95口罩。

王海鷹說:“我在醫院外科手術室工作幾十年中,好像只有一次用到所謂N95這個級別防護。”他詳細解釋了N95口罩在手術室的使用方法:“有兩種N95口罩,一種樣子像小碗,一種像鴨嘴。無論哪種,醫用時需要做密封測試,扣上一個大頭盔,讓後噴一種味道很強的霧劑,不戴N95時聞一下,如果戴上N95,再聞聞不到了,說明這個N95 能用。”

PAPR(動力空氣淨化呼吸器)

動力空氣淨化呼吸器 (3M網站)

如果一般N95口罩密封測試不合格,就必須使用替代防護方式。王海鷹醫生說:“我當時這種測試沒通過,可能是因為鴨嘴式的不合適,所以不能使用。必須使用替代方法,就是現在經常聽到的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防護面罩。”

王海鷹醫生提到了一種現在新冠疫情中經常使用的PPE:“動力空氣淨化呼吸器”(PAPR: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戴上有點像航天員的樣子。 “戴上以後,從脖子以上密封,在頭盔後面有一個進/換氣裝置,接到一個小的泵上。這個裝置具有淨化空氣功能,不影響呼吸、不會產生霧氣而模糊視線。”

王海鷹醫生說:“PAPR這種裝備非常短缺,我們醫院也非常短缺。主要缺這種頭盔,醫院給我發了一個,必須要反複使用,用後注意裡面不要污染,外面必須用酒精或者其它消毒擦拭紙擦一遍,放到醫院專用的紙袋裡備用。這種機器也少,比如我們醫院一共有16個手術台,只有4台這種機器。我本人最近用過一次,就是因為新冠疫情。”

美中口罩文化差異

美國衛生部門現在推薦,民眾在自願的前提下,可以佩戴非醫用口罩。之所以強調“自願”和“非醫用”,是因為目前美國各種口罩的庫存不多,大量的口罩都在武漢疫情初期被許多民間團體採購運往了中國。

王海鷹醫生說:“疫情之前,我們醫院的規範是,進出一次手術室,口罩必須扔掉,再進去換新的,進出時由醫療監督人員監督執行。作為麻醉醫師,我和我的麻醉護士負責四個手術室。一天下來我們需要扔掉許多口罩。”但是現在不行了。他說:“疫情之後,因為口罩缺乏,規範只好放鬆,一個外科口罩基本上戴一天。”

相比之下,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後,中國衛生防疫部門對於民眾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是強制性規定;因此,中國民眾在社交媒體上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戴口罩政策多有詬病。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美中兩國文化傳統中,關於戴口罩的理念不同。

王海鷹醫生說:“中國接受的是蘇聯人的醫療系統。我們當初在(中國)醫學院和醫院的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們醫護上班必須戴口罩是為了保護病人。當然手術室除外。”

這樣說,並不是說亞洲或者中國人自私。在沒有新冠疫情或者其它流行病疫情的情況下,中國民眾過去幾十年來流行戴口罩外出的習慣,的確是為了自我防護,是為了防禦空氣污染對健康的損害,有時是為了防禦惡劣天氣,如沙塵暴等。

另外,美中兩國在其它醫療和社會理念方面也有差異:美國文化強調生病要盡快就醫、請病假在家休息,不要外出以免傳染他人;而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文化強調“輕傷不下火線” ,褒獎“帶病堅持工作”的精神。

作為自我保護,美國衛生防疫理念更多地強調“勤洗手”,用肥皂洗手“不少於20秒鐘”,而不是戴口罩。甚至有許多醫生認為,健康民眾、特別是兒童戴口罩,有時反而增加了感染的機率。

華盛頓州全科家庭醫生聖西睿智說:“至於我,我在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不會戴任何種類的口罩。我絕對強調具有最好證據的預防措施:洗手、擴大社交距離、可能的情況下不觸碰任何表明和面部。”

聖西睿智建議:在車裡帶一盒一次性橡膠手套,以備在商場或公共場所使用。可以去咖啡店或其它場所,但使用公共衛生間時要加小心,用紙巾或衛生紙擦拭門把手和水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