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向烏克蘭提供大約4億美元的安全援助。目前,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的戰鬥已經進入第九個月。美國國防部說,最新的援助方案“凸顯美國支持烏克蘭的持續承諾,方式是滿足他們最為迫切的需要,同時還打造烏克蘭武裝部隊捍衛本國主權的長期能力。”
聲明說,自從“俄羅斯2月24日無端和殘暴入侵”以來,美國已承諾向烏克蘭援助逾182億美元。
美國的最新軍援包括:翻新改進鷹式(HAWK)防空導彈、為用先進的光學、通訊和裝甲方案翻新改進45輛T-72B坦克提供資金、1100架鳳凰幽靈(Phoenix Ghost)戰術無人機系統、40輛河川(Riverine)裝甲指揮艇、為翻新250輛M1117裝甲安全車提供資金、以及戰術保密通訊系統和偵察系統,還有為培訓、修理和維護提供資金。
星期五早些時候,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在訪問基輔期間說,在下星期二的國會中期選舉之後,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仍將“毫不動搖和毫不畏縮”。
沙利文在烏克蘭總統辦公廳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我們完全打算確保會有必要的資源,我們將從兩黨得到使其得以實現的票數。”
一些共和黨人已經表示,如果他們在11月8日的選舉中贏得了國會控制權,他們將減少援烏規模。上個月,眾議院首席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說,美國人不應為烏克蘭開一張可以隨意填寫的“空白支票”。
其他盟友提供T-72坦克等援助
與此同時,荷蘭表示將為T-72坦克支付近4500萬美元,荷蘭將與美國和捷克共和國合作,運送90輛經過現代化翻新改進的捷克T-72坦克。烏克蘭還將從希臘得到首批BMP-1裝甲車。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為這批援助向希臘總統卡特裡娜·薩克拉羅普盧表示了感謝。
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列巴在一則推文中感謝捷克共和國、荷蘭與美國聯合決定向烏克蘭提供90輛T-72坦克。
較早時候,白宮國家委員會發言人約翰·科比在接受美國之音(VOA)白宮記者站主任維達庫斯瓦拉採訪時說,美國“正在步調一致地與烏克蘭方面共事”。他說,華盛頓和基輔幾乎每天都就烏克蘭的軍事能力、烏克蘭所需要的以及華盛頓可為其提供的進行會談。
科比說,美國正在考慮提供更多的先進能力,以幫助烏克蘭擊落俄羅斯向平民基礎設施發射的無人機和巡航導彈。
科比補充說:“我們還與盟友和夥伴 - 其他大約40個國家共事,他們正在為提供給烏克蘭的安全援助做出貢獻。在提供一些額外的防空能力方面,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真的一直是大力貢獻者。”
科比還對美國之音說,聽到俄羅斯方面發表的不希望打核戰爭的言論令人感到鼓舞。
“我們希望他們真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都認同,核戰爭打不得,當然也打不贏,”他說。但是科比補充說,華盛頓不是憑俄羅斯方面的言論,而是憑他們在實地的行為來“判斷他們”。
他指的是普京動員了30多萬預備役人員,莫斯科還在烏克蘭境內舉行了“偽公投”,宣佈對其無法軍事佔領的領土進行政治吞併,此外,俄羅斯還從伊朗和朝鮮這樣的國家尋求幫助。
赫爾松戰場動向
同時,克里姆林宮釋放信號說,俄羅斯正在撤離赫爾鬆。赫爾鬆地區對俄軍西擴具有戰略意義。俄羅斯旗幟已從赫爾鬆市議會大樓移除。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星期五公開對從烏南赫爾鬆地區部分地段撤離平民表示了支持,這是俄羅斯從赫爾鬆撤退的最新跡象。烏軍與俄軍一直在激烈爭奪這處地區。
最近幾個星期,俄羅斯在赫爾鬆扶持的官員已從赫爾鬆市及周邊撤離了數萬平民,同時,親俄媒體成員報導說,撤退俄軍搬走了18世紀俄羅斯指揮官的青銅像,還把俄軍總部向東南遷移了50英里。
俄軍將向逃兵開槍
根據英國國防部有關俄羅斯侵烏戰爭的每日情況更新,俄羅斯也許準備好開槍射擊在烏克蘭境內的俄軍逃兵。
“由於士氣低迷和厭戰,俄羅斯部隊可能已經開始部署‘督戰隊’或‘阻攔隊’,”英國國防部星期五的情報更新說。“這些部隊為了確保進攻而威脅射殺他們自己的退卻軍人,而俄軍在以往的衝突中也曾使用過同樣的手段。”
英國國防部說,槍擊己方逃兵的手段“很可能表明俄軍素質差、士氣低、而且紀律渙散。”
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受襲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星期五在德國會晤了幾位盟國外長。他們是法國外交部長卡特琳·科隆納、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和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外長們討論了“多項領域的跨大西洋持續合作,包括面對俄羅斯殘暴的侵略戰爭而對烏克蘭的一貫支持”以及“伊朗對俄羅斯的軍事支持和對伊朗人民的暴力鎮壓和壓迫”。
布林肯在德國明斯特對記者們表示,俄羅斯摧毀了烏克蘭大約40%的能源基礎設施,包括向許多烏克蘭民居、學校、醫院供熱的熱力發電站。目前烏克蘭的氣溫有可能降到攝氏零下20度。
“普京總統似乎已經決定,如果他無法用武力攻佔烏克蘭,他將試圖用冰凍來讓其臣服。”
澤連斯基總統已要求地方當局“確保烏克蘭所有城市和社區沒有非必要地使用電力”。
他還呼籲能源公司“更加積極主動地向民眾解釋,何時以及為何你們讓這條或那條街道、這個或那個社區通電。現在是實行這種微觀溝通的時候了。民眾有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