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美中兩國在南中國海實力與意志的較量


美國副國務卿史蒂芬·比根(Stephen Biegun)週一在印度表示,美國的戰略基本上是“在每一個領域反擊中國。我們正在做的是在安全領域。”
美國副國務卿史蒂芬·比根(Stephen Biegun)週一在印度表示,美國的戰略基本上是“在每一個領域反擊中國。我們正在做的是在安全領域。”
美中兩國在南中國海實力與意志的較量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53 0:00

美中兩國​最近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頻頻過招,中國發射導彈、進行軍演,美國則以軍艦航行、實體制裁進行回應。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採取比過往更強硬立場,是要告訴中國,美國決不會因為中國的強勢作為而有所退縮。

“這實際上是把爭奪南中國海和西太平洋地區軍事主導力量的(美中)兩軍,放在同一地區進行對比的一種方式,” 美國海軍學院助理教授孔適海博士(Isaac Kardon)對美國之音評論上週解放軍在南中國海進行軍演以及發射導彈。

“通過使用先進高端武器進行的多次軍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對比。”他補充道。

孔適海說,解放軍上週發射了兩類導彈,“東風21,所謂’航母殺手’; 還有東風26,反艦遠程彈道導彈。”

美國說,中國發射了四枚導彈;但有中國軍方消息來源的媒體說,只發射了兩枚。

中國發射導彈 給了美軍了解其能力的機會

孔適海說,發射了幾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命中目標。 “導彈重新進入大氣層具有追踪移動目標的重要能力,”孔適海博士說,“愈能證明這種能力,在軍事衝突時它的使用便愈現實。”

美國軍方顯然不認為解放軍的火箭部隊已經證明了其導彈擁有這種能力。 “這種傑出的、眾所周知的能力並非一步可以達成。美國軍方多年來一直在關注他們對這些導彈的開發和部署”, 孔適海說。

解放軍向南中國海發射導彈一天後,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馬斯廷號”進入該水域巡航。

孔適海認為,一種可能是該艦對這次導彈試射進行了某種診斷。 “驅逐艦有時執行防空任務,並擁有追踪導彈飛行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因此該艦可能在那裡觀察導彈發射的軌跡,觀察其影響並對其進行評估以提高美國了解和打擊那些導彈的能力。”

三天後,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哈爾西號”再次進行了航經台灣海峽的例行任務。

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說, “通過發射導彈,他們(中國)要傳遞的訊息是無論他們是輸是贏,美國都會付出資產和人員的巨大損失的代價。這些導彈標誌著中國要美國為其行動付出的代價,試圖阻嚇美國繼續其(航行自由)進程。”

美國願意為捍衛航行自由付出代價

但是梅慧琳說,美國願意接受這些代價以捍衛重要的國際原則,如航行自由。 “我認為,表明你願意介入這種會增加風險的邊緣性行動,是讓對方看到你願意戰鬥的有效方式。”

她表示,現在特朗普政府已經決定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告訴中國,美國決不會因為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而有所退縮,“因此問題是,要麼其中一方會妥協以避免衝突,要麼我們準備升級直到我們發生衝突或被沖突嚇倒,就像古巴導彈危機時的情況,警告雙方我們的行動會導致可能的後果。”

北京在南中國海導彈試射兩天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強硬表態,“美國必須準備從軍事、外交和經濟上反擊中國的挑釁。”

美國副國務卿史蒂芬·比根(Stephen Biegun)週一在印度表示,美國的戰略基本上是“在每一個領域反擊中國。我們正在做的是在安全領域。”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上週四提出警告,美中兩國外交接觸的失敗已經升高了由事件升級為危機的風險。

陸克文試圖將美國在亞洲的強硬立場跟特朗普總統的競選連任掛鉤。他說,在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前夕,中國和美國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的部隊集結增加了“因錯誤計算和(緊張)升級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南中國海基本情況沒有改變

但是,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古舉倫認為,南中國海的基本情況沒有變,只是緊張局勢現在稍有升高。 “中國的立場變得更加挑釁,但基本面還是一樣。我認為,中國在法律立場上非常挑釁,當其它國家進行反擊時,中國開始以更挑釁的姿態作出反應。”

2016年,中國拒絕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設的國際仲裁法庭就中國將與菲律賓爭議海域據為己有的爭議做出的不利於北京的裁決。

“情況並沒有任何新的改變。我的意思是中國的做法和它的利益是一致的。我只是不認為,現在比過去有更大風險。我認為,雙方的言辭更挑釁了。我認為確實有所改變的不是美國而是其它國家正在反擊中國,尤其是越南和馬來西亞。也許會有更多衝突,但我不認為美中間的衝突真的成了南中國海的危險。”古舉倫教授說。

美國海軍學院助理教授孔適海博士也認為,雖然美中雙邊關係持續惡化,“但我認為它並沒有升級。我認為緊張局勢會有所加劇,但兩軍間的風險並沒有升得特別高。”

梅慧琳教授認為,面對北京對島礁軍事化、經常騷擾其他申索國和美國的船艦,任何美國總統都會對此採取行動,任何總統都會決定是時候作出回應了。 “儘管不同的總統可能選擇不同的方式,但是我認為軍事運作,增加美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存在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回應,是任何一屆政府都可能尋求的做法。”

美國國務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告訴美國之音,陸克文提醒的這個風險確實存在,“但是風險的根源在中國,所以陸克文需要說服的對像是中國政府” 。

美國制衡中國路還很長

8月2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24家涉及協助中國軍方在南中國海興建人造島礁及軍事化活動中國企業和一些個人進行制裁。

8月28日,菲律賓外長洛欽(Teodoro Locsin)表示,他將建議菲律賓政府終止與所有因涉及在南中國海人造島礁的建設和軍事化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中國公司的合約。

但9月1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 )通過其發言人說,菲律賓將不會終止與被美國列在黑名單上的中國公司合作進行的基建項目,菲律賓將做出自己的決定。

這就是為什麼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教授古舉倫說美國要在南中國海制衡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認為制裁很重要,但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實際上是要使其它國家也同意對這些公司進行制裁,”“我的意思是,有點晚了,我想應該在五年前就這樣做。但是遲做總比沒有好。”

他表示,美國要能真正制衡中國,有賴於美國與該地區其它國家建立團結,“這樣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就能採取統一立場。我認為,一旦在經濟、外交層面有了這種統一,我認為就會建立起平衡。但是美國要在這個問題上建立這種國際統一還有一段路要走。”

週一,美國副國務卿比根在印度強調了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四國聯盟,作為民主國家共同的價值基礎。 “我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儘管利益將驅使我們四國在印太及其它地區的政策領域做出選擇,但我們共享的民主價值觀和共同利益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美國在南中國海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教授古舉倫認為是在南中國海建立對中國的制衡,“中國在推進自己的利益時擁有很多優勢。過去十年的重大變化是中國在南中國海創建了人工島,並將軍事資產建立在這些島嶼上。因此,從那時起,該地區的其它國家和美國很難對此制衡。我認為美國的目的應該是跟其他國家建立統一利益,從而在該地區建立對中國的制衡,這樣中國就不會覺得自己有能力為所欲為,對想做的事情有所約束。”

美國海軍學院助理教授孔適海博士認為是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航行自由,“美國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保持在該地區的存在,向中國發出信號,儘管,例如航母殺手彈道導彈給美國艦隊帶來了風險,但是中國的這種軍力不能阻止美國在國際法允許範圍內的飛行、航行和運作。”

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梅惠琳認為是改變中國本身的行為,“試圖說服中國重新評估其領土野心”,“美國的最終目標是超越南中國海而著眼於中國本身,如果他們少一些野心就會少一些威脅,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強國。”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