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南亞10國組成的東盟今年將再次簽署一份有關行為準則的文件,目的是防止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引發不安。與此同時,儘管北京正進行有爭議的大規模海上活動,東盟許多國家已經與北京建立了新的關係。
菲律賓外交部說,東盟今年在菲律賓領導下將行為準則框架作為“首要重點”。菲律賓外交部副部長今年一月對菲律賓媒體表示,中國和東盟設定了2017年批准這一框架的目標。
自此後批准的一項全面的準則將闡明各聲索國在其軍艦、海岸警衛隊和漁船一同在爭議海域工作時,如何避免出事。這片350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從台灣西南部延伸到新加坡。
預計北京今年將支持過去五年一直拒絕的這一框架。分析人士說,北京這樣做就讓自己成為合作的鄰國。
過去十年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三大軍事力量的中國一直回避這一行為準則。中國傾向於避免與幾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談判,因為這會降低其討價還價的能力。中國可能擔心行為準則會從實際上削弱中國聲稱擁有的海上主權。
一對一談判
但是自從一個國際仲裁庭在去年7月做出裁決,否定了北京聲稱擁有爭議地區95%海域的歷史基礎後,中國便一直尋求與其他聲索國進行一對一的談判,以期在不放棄其南部海岸一些群島的情況下緩解爭端。
中國已經同兩個主要的海洋上的對手,即東盟成員國越南和菲律賓,提出進行有關海洋爭端的雙邊會談。菲律賓對北京提起訴訟,希望將中國船隻從菲律賓西海岸趕走,而2014年由於北京批准架設一座石油鑽井平台,引發越南船隻與中國船隻的碰撞。
自從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上任短短三個月後於去年10月訪問北京之後,兩國官員也已經開始討論投資和發展援助。分析人士預計,作為對中國的回報,杜特爾特很可能不會使海上主權問題成為今年討論的行為準則框架的一部分。
有專家認為,與美國總統川普領導的美國相比,中國現在可能看到在亞洲閃耀的機會。美國星期六將其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派往爭議海域,華盛頓稱這是例行行動,而一個月前美國國務卿蒂爾森曾提議阻止中國進入其填海製造的人工島礁。
行為守則
行為準則的想法始於2002年,當時北京和東盟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該宣言為正式行為守則的談判奠定了基礎。
但是,隨著東盟在2011年制定一項準則之際,中國慢慢退出。也是在那時中國船隻開始進入其他國家專屬經濟區的水域。中國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鏈中收回了大約1,300公頃(3,200英畝)的土地,並在越南也聲稱擁有主權的帕拉塞爾群島上建立軍事設施。
中國原因歷史記錄作為其主權聲索的基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看中了這裡的漁業資源,可能的海底石油貯藏以及海上航運航道。華盛頓沒有主權要求,但堅持要保障航行自由。
一些分析人士仍然擔心,今年的框架談判又會變成未來談判的一項內容,一個全面的行為準則還需要數年起草。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正在同中國進行一對一的談判,看看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