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週六晚在北京結束當天舉行的一連串會談後對媒體表示,"這一連串會談確認了日中關係的重要性,雙方一致同 意努力地去改善關係,我向中方說明了符合新時代的日中關係的觀點,雙方坦率地交換了意見,通過4年半來日中之間的這一有意義訪問,兩國間的齒輪開始咬合 了。"
岸田週六上午與王毅的會談比預定時間大幅延長到3小時20分,加上後來午餐時繼續談,共計4小時20分。雙方一見面握手讓記者拍照時,王毅緊繃的面孔與岸田微笑的神態已對比鮮明,傳達出中方的嚴峻氣氛,這一信息被在場的日本記者們紛紛傳遞回國。
會談一開始,照例有公開給傳媒記者錄像、拍照等幾分鐘程序,王毅對岸田說,這些年中日關係風波不斷、陷入低谷,其中原因日方應該最清楚,中方對日本是聽其言、觀其行。岸田回答說,兩個重要鄰國的外長長期斷絕往來,不是日方的意思,希望回到更頻繁往來的關係上。
中方4點要求
隨後閉門的會談詳情,到週日上午為止,綜合日本各大傳媒引述外務省透露的部分內容,王毅向日方提出4點要求,包括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和正視歷史、不散發中國威脅論和中國經濟崩潰論、推進與中國對等的經濟合作關係、在國際協作方面拋棄對抗中國的意識。
對岸田提出日本憂慮中國單方面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改變現狀的行動會刺激地區局勢不安,王毅強烈反彈,雙方激烈爭議。
《產經新聞》報導稱,岸田對王毅說:"原則立場讓雙方外交部發言人去說就夠了,如何解決問題才是外長的工作"。
不過雙方對制裁北韓達成嚴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一致共識,也達成日本協助中國環保和處理不良債權等經濟問題的協議。
岸田還向王毅表明,日本進一步放寬對中國人商務訪日多次入境簽證延長期限到10年、對中國75所大學生簡化單次訪日簽證的決定,王毅表示歡迎。
雙方還討論了台灣問題,包括這個月預定就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政權與日本未來的關係,可以說是顯示出了北京的警惕。
另外,王毅雖表示有意出席日本舉辦的日中韓三國外長會議,但相關的協商目前還沒有達到對外公佈具體時間的階段。
岸田與王毅會談後簡要說明:"我清晰地傳達了日方立場,王毅外長也說明了中國立場,雙方坦率交換了意見,此外我不能透露。"
柔和面孔登場
週六下午岸田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舉行了大約一小時的會談。楊潔篪先是向岸田表達中國慰問熊本大地震的意思,接著主要討論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的時期和內容。楊潔篪稱中日關係雖正改善,但仍脆弱,也認為兩國需要舉行高峰會談,雙方確認了盡快實現首腦峰會和推進調整具體外交日程的意向。
星期六傍晚李克強在與岸田舉行大約30分鐘的會談期間,再次表達了對熊本大地震的慰問。李克強也承認中日關係雖然有改善徵兆,但基礎還沒得到鞏固,希望兩國一起再次為恢復正常軌道努力。
岸田對李克強說明,為了推進南中國海問題等影響所停滯的日中關係,日本有意加強環保、抗災等5方面協助中國的建議,李克強贊同。雙方還一致同意從大局出發改善兩國關係很重要,並確認了彼此努力推進的共識,但李克強訪日出席預定日中韓峰會的日程結果依然沒能敲定。
週六抵達北京的岸田,還於當天訪問了位於北京師範大學內的日本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並與部分中國學生舉行了座談。岸田說:"日中是重要鄰人,但有時發生糾紛,存在著必須越過的課題,但我想雙方在友好與合作以外,沒有其它選擇"。
日本輿論反應
日本主流傳媒記者周六在北京紛紛形容王毅的態度顯示了中國對安倍政權根深蒂固的警惕,認為中國時隔4年半首次邀請日本外相 訪華,看來的確是日本預測中國要牽制這個月預定在日本召開的7國集團峰會可能討論的南中國海問題的意圖,但對台灣新政權與日本未來關係的高度警惕有些出乎 預計。
週日多個大報的社論都是評論日中外長會談,《讀賣新聞》社論標題是"關係停滯的主因在習近平政權",內容說岸田與王毅確認 了兩國"合作夥伴關係",這一外長對話和坦率交換意見本身值得評價,但"王毅指責關係停滯的原因在日方令人質疑,中國無視國際法強行填海造島,產生與有關 國家緊張局勢,原因在中方"。
社論說,"王毅要日本不要散佈中國威脅論和中國經濟衰退論,這也只是毫無建設性的中傷。日方今後不斷強烈要求中國遵守國際法、克制只顧自己的海洋行動很重要"。
《產經新聞》的社論標題也是"誰才是妨礙改善日中關係的一方",社論說:"時隔4年半的外相訪華和坦率交換意見的意義不小,但日本消除國際社會憂慮中國的效果又有多少呢"。
社論批評岸田當著記者攝像機沒馬上反駁王毅說日中關係不良責任在日方的應對太軟弱,也會給世人默認的誤解。
《產經新聞》的社論還說:"中國以軍力為背景,單方面實施的海洋行動,威脅著有關各國不說,還對日本再三表明'別礙事',指令日本'正視歷史',這種像強盜訓人一樣的態度,不可能真地開闢改善關係的道路"。
《朝日新聞》社論的標題則是"日中外長會談應讓兩國恢復對話軌道",內容說:鄰國政府欠缺來往很難實現堅固的互惠關係,也很難令兩國國民期待。社 論說,"日中之間本來就存在歷史認識和東中國海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的開發問題摩擦難題,現在抑制了這兩個問題表面化,卻又生出了南中國海問題。王毅 特別加強了譴責日本,但外交本來就是合作與對立共存,希望彼此下功夫,尋求高於對立的價值和互惠智慧,再確認戰略互惠關係"。
《每日新聞》社論標題突出呼籲"繼續安定對話",社論說,改善兩國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兩外長的坦率對話有意義,岸田說“希望構築符合新時代的關係”,王毅說“希望發展安定的善鄰友好關係”,希望以此作延續現實和正視歷史的理性對話的基礎"。
改變外交定義
安倍2006年第一次執政後訪華期間,提出了構築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構想,獲得時任中國總理的溫家寶的回應;安倍2012年第二次執政後,繼續把日中關係定義為戰略互惠。但岸田這次訪華不再提戰略互惠,提出的是"符合新時代的關係",看來最終與王毅達成"合作夥伴關係"的說法。
《朝日新聞》的社論顯然是解讀到這一關係定義後退的危機,呼籲再構築戰略互惠關係。
對此,共同社前《中國觀察》總編輯坂井臣之助說:"安倍始終堅持他認定的原則,原則之外他願意協助中國,他希望同中國之 間,能夠在彼此原則之外,從戰略上探索互惠利益。但對已經用高經濟增長和迅速上升的國力軟化了歐洲國家的中國來說,看到他們無法以同樣的方式、迫使西方陣 營裡的日本讓步,因此很不耐煩,雖然過去用拒絕見面、拒絕對話等抵制安倍政權,但實際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得不拉攏日本的問題,結果還是需要謀求牽制;安倍 應該也看透了這一點"。
坂井認為,日本與歐洲國家在安全方面的地理處境不同,不可能無視中國的海洋威脅,日本國民也深有體會,所以基本上支持安倍政權的對華外交政策。他認為,日本民進黨和共產黨等在野黨至今沒法提出對華政策和方針來展示不同於安倍外交政策的展望,也使得日本國民感到在對中國的外交方面,沒有其他的選擇可供思考。